一张补课传单拍在我脸上的时候,我正坐在楼下便利店啃烤肠。
传单上写着:“不补课,初中三年白上。”我看着这句像毒鸡汤又像诅咒的口号,差点把烤肠噎回气管。
想起自己读初中的时候,班里90%的同学都在偷偷“开外挂”。
明面上是同桌,晚上各自回家就是敌对势力:一个在辅导班用手写板画函数,另一个在家靠B站跟着up主抄题。
你以为自己和他们是一起起跑的,结果你在家撸猫,他们在外搞题海。你在被窝里和周公下五子棋,他们在奥数教室和坐标系贴贴。
第二天一早,数学小测,题目一出,那孩子拿起笔就像特工拆炸弹,而你则像路人误踩了雷管——懵。
但补课风暴中,确实也有那么几位“钉子户”,在补课世界里不动如山,硬是一节课都不沾。
你问他们靠啥挺住的?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是拼爹,后来我发现,他们拼的是——各自的“命”。
一、有些孩子,不是没补,是“补不起”
社会的镰刀,最锋利的时候,是挂上“教育公平”那块牌子的。
你以为不让老师校内讲重点,是为了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;结果你发现,重点变成了校外独家内参,只对能买得起“会员”的开放。
我初三那年,隔壁王二狗数学总是吊车尾,老师早就默认他考试是靠蒙。
他爸是修水管的,常年在城中村扛扳手,王二狗妈是保洁,拿一千多块月薪。你说他要不要补课?他当然想。他也幻想过能像同学那样,寒假进个数学冲刺营,化身函数小王子。
问题是,他连公交卡都是用他妈前天捡瓶子换的零钱充的。
有次老师布置周末练习卷,他跑去文具店花两块钱复印了一份,蹲在巷子口自学到晚上九点。复印纸差点被夜露泡皱。他考了全班第17,第一次超过了隔壁那位“补课一条街”出身的富二代。
后来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:穷版柯南,穷得连配角都没有的那种。
有一年冬天,咱们小区一个辅导班搞促销:前十名报名有8折优惠。
王二狗他爸咬牙交了300块押金,勉强抢到最后一名额。第二周辅导老师说要换教材,每本98元,还不包资料费。王爸回家后把烟掐了半根,说:“咱不学了,儿子自己看书也能成材。”
结果,王二狗第三次段考后,试卷写满批注,语文作文还被老师拿去当范文贴在教室后墙。
我们都说,这叫“经济适用型学霸”,考神没打补丁,反而自带外挂。
二、太聪明,补课反而浪费时间
我碰见过一种学生,平时上课仿佛在养生,手握水杯、嘴角含笑。
数学老师讲题讲得唾沫横飞,他却像在听一首抒情老歌,悠然自得。
但考试一来,直接把“题王”们拉下马。他不是不学,而是走的另一条“内功路线”:对题目天然敏感,一眼扫过,脑中建模,思路比光速还快。
你让他去补课?
那跟逼金庸笔下的扫地僧去报咏春培训班一样荒谬。
他们不需要把时间浪费在一堆早就会了的公式和套路上。他们的痛点不是“不会”,是“太会”,一讲他们就烦。
我同桌小陶,爸妈实在太焦虑,非要给他报补课。
他一脸生无可恋地去上了两节英语,回来后说:“感觉像进了‘慢直播’,上课时我看了三个短视频,还解了道数学题。”有一次他太无聊,在老师讲语法时给整班画漫画头像,后来还出了一本画册叫《英辅日记》。
段考他还是第一,老师还以为他偷听课,狠狠表扬了他爸妈的“辅导有方”。
后来他爸妈兴奋去续费,小陶当天就逃课跑路了,理由是:
“这钱不如买套PS教程,我至少能当个设计狗。”
三、有后援团,当然不慌补课
有一类人,命中自带“家教模板”。
爸妈一个985,一个211,家里电视遥控器都归“学习频道”调度。他写作文前,他爸先引用了鲁迅,他妈讲了艾略特,然后他们还说:“你自由发挥。”
他们的补课,是亲情牌,是家庭内卷,是“你先把这本《道德经》看完,我们再谈数学的本源。”
这种孩子哪怕放学回家洗碗,他脑子里也在推理电解水的离子反应式。
你让他花钱去外面补课?他爹直接端出自己30年前的竞赛笔记,说:“孩子你看,这才叫思维导图。”
我邻居小林,他爸妈一个学工程力学,一个研究教育心理。
他成绩中游,他们却天天给他开“复盘会议”。一次数学考了75分,他妈拿出心理测试表格说:“是不是最近情绪不稳定?”他爸拿出草图纸讲了个斜抛运动原理,讲着讲着一转头:“孩子你知道为什么你不会做?你没建坐标系。”
后来小林索性自己做了一套思维导图,每天自己“教学自救”。中考那年他考进了本地最强高中,全靠家里自制“清北预科班”。
他说:“你以为我不补,其实我每天都在‘家庭特训营’。”
所以,补与不补,真不是看脸的玄学。
如果说补课是个“伪命题”,那不补课的背后,一定有更深的真问题。不是谁走了捷径,是每个人的路径不同。有人靠资源突围,有人靠时间熬成高手,还有人靠脑子,直接跳过“苦劳”那段。
问题不是补不补,而是怎么补、为谁补、补完后还有没有余力去生活、去思考、去感受学习本身的节奏。
最怕是那种补到最后,人没了,成绩也没了,时间掏空,兴趣蒸发,一切换来的只是“考得还行”。更怕是补成了习惯,却失去了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,一旦没人领路,就成了原地打转的风筝。
教育这个事儿,说到底是个长期战,不是谁提前冲刺就赢了,更多时候是,看谁能跑得久、跑得稳、跑得开心。
所以啊,不补课的孩子,有可能掉队,也有可能成为黑马。别急着贴标签,毕竟人生不是一次月考就能判生死。有空多看看他们怎么想,怎么走,再决定要不要拉他们进补课的大军。
别让“补不补”,变成家长的焦虑风向标,而不是孩子的成长指南针。
同创优配-配资平台股票开户-配资股网-炒股配资平台皆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