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会不会是一篇“颂赞体”考场作文”,这个猜测,是对我写的那篇《对吴敏教授关于这篇高分作文的点评的理解》后产生的想法。
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?因为这篇文章,给一个我感觉:这篇《歌唱时代的乐章,拥抱明天的太阳》的文章,挺像《南方周末》的新年献词,或者再往高处想想,有点《人民日报》元旦社论的意思。这类文章,是什么“文体”。问及高人,告知是“颂赞体”或“礼赞体”。
一查资料,刘勰《文心雕龙》中也有对“颂赞”的论述,“颂者,容也,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。”其核心在于铺陈盛德、形容伟业,以庄重典雅之辞,达致“敬慎如铭,而异乎规戒之域”的崇高效果;“赞”呢,“赞者,明也,助也”,“本其为义,事生奖叹”,要求“约举以尽情,昭灼以送文”,要求精炼传情,辞采鲜明。
这类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庄严肃穆的事物或“盛德”,作者抒发的感情是庄严肃穆的,作者的创作态度是充满敬畏的,颂赞的语言是典雅清铄的。从主体与客体的角度看,在颂赞类文章中,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直接的,作者较多以铺陈、呼告等直接的方式抒发情感。
这就和《歌唱》一文对上号啦。
当然,这篇文章的作者,也未必读过《文心雕龙》,但是,不知“颂赞体”为何,却一定写不出来这样“体式”的文章,为啥这样讲?一是平时应该读过这样的文章,一是这道作文本身有写成“颂赞体”的可能性,也就是说,题目有写成“颂赞体”的文体优势。
为啥这样想?
从这个角度再去看这道作文题,还真有那么些意思。
比如这“铺陈盛德、形容伟业”。这道作文题,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这一“盛德伟业”的深情礼赞,正是题目的精神内核。这完全契合“颂”体“美盛德而述形容”的本质要求。
从写法上看,更是有理。
该文有一套象征体系,宏大而连贯。标题中的“歌唱”与“拥抱”,就是全文的核心意象。在作者笔下,“歌唱”体现出题目本有的演进过程,从“唱不出声”,到“嘶哑的喉咙歌唱”,再到“歌唱这时代的美好”,清晰地勾勒出民族从压抑屈辱到奋起抗争直至走向辉煌的壮阔历程。“拥抱”呢,则作了两重升华,由穆旦诗中“带血的手”的沉重,升华为“拥抱明天的太阳”的热烈与光明。从这里,不由感叹作者把题目意象灵活自由运用之妙,文中这类意象的递进与升华,多处可见,而这正是“颂”体“形容”伟业的经典手法,以具象承载宏大,使抽象的民族精神变得可触可感、荡气回肠。
再说“本其为义,事生奖叹”,“约举以尽情,昭灼以送文”。这篇文章情感表达直接,强烈,具有鲜明的集体性特征,有着强烈的召唤结构。文中反复出现的“我们”“你与我”“中华民族”等称谓,不断强化着个体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结与身份认同。“你听,《黄河大合唱》响彻河南河北……”“你看,飞行员徐枫灿飒爽英姿……”等召唤句式,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与参与感,引导读者共同进入那激情燃烧的历史与时代现场。结尾“歌唱吧……拥抱吧……与你一起”的呼告,更是将情感推向巅峰,产生强大的精神感召力。这种集体视角的建构与情感召唤,是“颂赞”文类凝聚人心、鼓舞斗志的关键密码,也是其区别于个人化抒情或纯理性思辨的重要标志。
再说“敬慎如铭”。从崇高效果的获得上看,这篇文章的结构,是对题目中三则材料的高度呼应,而题目的材料的组织,也呈现如“仪式感”的三段式演进:苦难与失声(如“箴”之警醒)—抗争与呐喊(如“赞”之激扬)—复兴与拥抱(如“颂”之华章、“铭”之功业)。这种结构,与直观的历史分期一道,构成了强烈的程式感,仪式感,极具神圣意味。首先是因“山河破碎的悲哀唱不出”,表达对苦难的悲悯铭记;然后是“吹响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号角”,表达对抗争的激情礼赞;最终“在旭日东升的光芒下热情相拥”,升华为对辉煌成就的虔敬颂扬。
再就是文章的语言特征。文章的语言,追求庄重典雅,有磅礴气势;大量运用排比(如“山河破碎的悲哀唱不出,生灵涂炭的凄凉唱不出……”)、呼告(“歌唱吧,拥抱吧”)、感叹(“何其有幸,生逢盛世”)等修辞手法,句式长短结合,节奏鲜明,富有韵律感。这种语言风格与《文心雕龙》所强调的“颂”体“辞必清铄”“敷写似赋,而不入华侈之区”的要求高度契合,这种特有的语言特征,使情感的抒发具有庄严厚重的力量。
如果以上的简单评析,有某些道理,那么,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认识,似乎也可以从“议论文体”的认识中超脱出来,对于文章的这句“今天,我们已经站立于世界东方,歌唱着时代的乐章,拥抱着明天的太阳”,也可以不去加上“应该”来强化其“基本观点”的特性。
言及于此,我们还真的是感受到了高考评价的变化,那就是,文章写得好,就可以得高分,不能用固有的议论文、记叙文等这些文体来限制考生,这才有了让“文体不限”有落实的可能。
在这一点上,我们不妨引用张永璟教授的一段话,“多文体写作,近年来的倡议之声与落实力度不断加大。'文体不限’不能只落实在口头上,也应该落实在命题和评卷过程中。”这篇《歌唱时代的乐章,拥抱明天的太阳》的考场作文,应该算是得到了“双落实”的体现吧。
写作至此,突然想到《白杨礼赞》应该也有这“颂赞体”的味道。一查,还真有,就是中山教研员郭跃辉老师写的一篇叫《从言语形式的角度解读<白杨礼赞〉》的文章,如有兴趣,可以找来一看。
【原文】
1号作文
歌唱时代的乐章,拥抱明天的太阳
2025年广东一考生
“他唱不出声”“他用嘶哑的喉咙歌唱”“他以带血的手和我们一一拥抱”……从唱不出声,到尽力歌唱,再到热情拥抱,这,不仅仅是某些个体的变化,更展示了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历史上的巨变。今天,我们已经站立于世界东方,歌唱着时代的乐章,拥抱着明天的太阳。
“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,可是心里直翻腾,开不了口。”这是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方宝庆。面对逃难的儿童,战争的残酷与流亡的悲苦扼住了他的喉咙,这是想唱,而唱不出的辛酸。有时候,我们为何想要放声高唱却只能闭口不语?为何满腔热血却难以倾泻?是环境的压抑钳制了歌喉,是萦绕的悲哀抹去了声音。武汉会战的刀光剑影尚未熄灭,重庆大轰炸的爆炸声已传入耳畔。山河破碎的悲哀唱不出,生灵涂炭的凄凉唱不出,生离死别的痛苦唱不出,唱不出的,是旧时代的哀鸣。
“假如我是一只鸟,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。”这是艾青在《我爱这土地》里抒发的浓浓爱国情。即使渺小如鸟,也应纵声高唱,更何况每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?!正所谓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有一分声音,就应当为群体、为民族、为国家而放声歌唱。这唱出的是不屈的意志,是民族的信念,是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担当。你听,《南泥湾》回响在军民大生产的田野上;你听,《黄河大合唱》响彻河南河北,与风的怒吼、马的嘶鸣交响;你听,起来,不愿做奴隶的人们,正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……飘扬的前方,嘹亮的冲锋号响彻云霄,无数人奋力地歌唱,吹响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号角。
“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,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。”穆旦在《赞美》中歌浴血奋战、凤凰涅槃过程里中华儿女的顽强。五千年的光辉照华夏大地,中华民族已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。我们站起来了,摸到了日月星辰,你看那神舟飞船在浩瀚宇宙中遨游;我们站起来了,无数青年挺膺担当,挺起民族的脊梁,你看飞行员徐枫灿飒爽英姿保卫祖国的蓝天,你看“梨园小冬皇”王佩瑜复兴京剧国粹,你看宣纸艺人周东红几十年如一日传承中华古老技艺……“嫦娥”奔月,“蛟龙”入海,中国腾飞的每一个高光时刻,你与我何曾不眼含热泪,激动拥抱?带血的手抚在彼此的肩上,你与我共同挺起了民族的脊梁,在旭日东升的光芒下热情相拥。
歌唱吧,歌唱这时代的美好;拥抱吧,拥抱那初升的太阳。何其有幸,生逢盛世,让我歌唱这时代的乐章,与你一起,拥抱明天的太阳。(全文905字)
来源:深语老葛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同创优配-配资平台股票开户-配资股网-炒股配资平台皆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